近日,我们光合作用与高光效农业课题组受邀在《Plant, Cell & Environment》上发表综述文章"Structural insights and challenges in the supercomplexes formed by Photosystem I in phototrophs"。课题组近年来研究了多种光合生物的光系统I(PSI)结构与功能,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Plants、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上,基于在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积累,系统介绍光合生物中PSI超级复合物的结构特征与研究挑战。
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,而PSI作为光合作用的核心组分之一,负责光能转换和能量代谢等关键过程。该综述聚焦于PSI超级复合物在不同进化类群(包括蓝藻、藻类和陆生植物)中的结构多样性,揭示了PSI的寡聚化状态及其与捕光天线复合物(LHCs)和其他蛋白复合物(如Fd,Pc,NDH和Cyt b6f)之间的相互作用。
研究表明,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、铁的可用性以及pH值对PSI的结构和功能有着显著影响。例如,在铁缺乏条件下,蓝藻会形成PSI–IsiA超级复合物以补偿PSI含量的减少。同时,不同光合生物的PSI捕光天线组分(如陆生植物的Lhca蛋白和红藻的Lhcr蛋白)的多样性对于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优化光吸收和能量传递至关重要。此外,PSI–PSII超级复合物的存在表明了两个光系统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,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将有助于光合效率的提升和对光损伤的防护。
该综述不仅增进了人们对PSI超级复合物结构多样性的理解,还强调了其在光合效率和环境适应中的进化意义。未来,随着更多结构细节的解析以及对PSI 超级复合物动态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,有望为优化光合效率、提升植物生产力以及应对环境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。
该研究工作由学院秦晓春教授课题组完成,太阳集团tyc官网入口为第一完成单位。秦晓春教授和董士尚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,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李琳和祝利霞老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,博士后李秀秀参与了该项工作。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泰山学者项目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。
董士尚,男,副教授,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,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三维空间结构的研究。在Nature Communications、JIPB等刊物发表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10余篇。
秦晓春,女,教授,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,主要从事光合作用机理与应用的研究。在Science、Nature Plants等刊物发表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。
论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111/pce.15499
(撰稿:董士尚 编辑:武芳 编审:秦晓春)